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访问量:1159381

社会治安研究

  • 科技文化与智能犯罪的发展趋势

    李锡海;

    科技文化与智能犯罪具有同步性。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智能犯罪无论是在犯罪总体上,还是在犯罪类型和犯罪空间上,都会出现新的发展趋势:智能犯罪将与经济犯罪更加紧密结合,明显带有复合型的特征;传统的犯罪空间更加扩展,新型犯罪空间愈来愈多。

    2007年04期 No.113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沿海地区走私犯罪防控策略研究

    张金明;

    遏制中国沿海地区走私犯罪,必须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多种手段,明确中央、地方和执行机关的反走私职责;加快国内经济发展速度,逐渐缩小直到消除境内外商品之间物价差距,加强对单位走私的监督,增强缉私能力,整顿国内市场,对船舶、港口、码头进行综合治理。

    2007年04期 No.113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7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犯罪学研究

  • 犯罪率的情境分析:以韩国为个案

    尹玉京;曹熙宗;刘志松;

    近些年,学者们试图对犯罪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但研究重点仅仅集中在经济背景或组织背景方面,而在政府对犯罪行为缺乏约束力方面则研究较少。从经济状况、警方的组织约束和政治因素这三方面按时间序列对韩国过去30年中的犯罪社会背景进行系列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失业率是犯罪率变化最好的报警器,随着失业率的上升,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的数量都在不断地上升;第二,警方普遍指出,没有发现警方的人均办案数量对犯罪率的变化有一致的影响;第三,政治强制、特别法的规制、政治犯的人数对犯罪率的影响也不一致。但是,在过去的三个专制政府期间,犯罪率有所下降,这作为支持政府实行专制统治的理由更加强化了对罪犯实施严酷的刑罚这一做法。

    2007年04期 No.113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罪犯素质改造与预防重新犯罪

    胡配军;

    通过对罪犯素质的重构,努力提高罪犯素质,才能预防和减少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提高罪犯素质,有利于罪犯适应社会,增强社会适应力;有利于罪犯获得劳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有利于罪犯遵纪守法,增强规范遵守力;有利于提升罪犯的人文素养,完善罪犯人格,增强融会贯通力。树立"大教育"与素质教育理念,确立罪犯在教育改造中的主体权益和地位,建立素质教育的新体系。

    2007年04期 No.113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少年网络犯罪防治新思路

    范佳;

    少年网络犯罪具有犯罪主体的特殊性、犯罪手段高科技性、犯罪行为诱因的多发性以及犯罪后果的严重性等特点。在当下的法律框架内,完善少年网络犯罪专门司法的机关及人员建设,将一些少年网络犯罪行为的司法处理确立为司法判例,是防治少年网络犯罪新思路。

    2007年04期 No.113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侦查学研究

  • 关于健全完善我国预审制度的思考

    于树斌;

    公安机关于1997年进行刑侦体制改革,撤销了预审机构,实行侦审合一,引起对预审存废认识上的分歧,导致当前预审名亡实、存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其原因主要在于对预审的概念、性质、作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预审在侦查程序中不能被替代,应通过立法健全和完善我国的预审制度。设立预审程序,可以对侦查终结的案件实施法律监督,可以保证办案质量,保障起诉和审判的顺利进行。

    2007年04期 No.113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9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模糊思维在犯罪情报分析研判中的运用

    陈伟;乔卫东;

    模糊思维是一种考虑事物的渐变性与矛盾相容性的思维方法,人的思维的模糊性以及犯罪情报信息自身的模糊性决定了在对犯罪情报信息的分析研判中,必然会出现模糊思维。模糊思维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且,在很多地方发挥着比精确思维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模糊思维,正确把握模糊思维和精确思维的关系,合理地使用模糊思维,以达到对犯罪情报信息更准确地认识,作出更科学地决策。

    2007年04期 No.113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47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步骤和方法

    潘守信;

    利用犯罪心理痕迹破案,首先要充分发现和收集犯罪现场遗留的各种犯罪物质痕迹,透过犯罪嫌疑人的反常表现揭示其犯罪心理痕迹,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不同气质和性格特点分析被审讯人的心理痕迹,通过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再现犯罪心理现场。

    2007年04期 No.113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0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刑事法研究

  • 论非监禁刑的合理化执行

    杨俊;

    非监禁刑作为一类刑事制裁方法,与监禁刑相比,在发挥刑罚的教育和矫正功能、体现刑罚人道性和谦抑性思想以及实现刑罚适用的经济性和效益性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国以监禁刑为主的刑罚模式居于主导地位。我国应当积极倡导非监禁刑的广泛适用,弥补监禁刑适用的不足。

    2007年04期 No.113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假想防卫的认定及其处理

    王琼;

    假想防卫是指客观上并不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行为人主观上误认为正在发生不法侵害,而对想象的"侵害人"实施了防卫行为。假想防卫的行为人主观上没有犯罪故意。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认识错误,而且也不可能避免这种认识错误,因假想防卫致人死亡的应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而非故意伤害罪。

    2007年04期 No.113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7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公开辨认程序人权保障的缺陷及其完善

    郑卓佳;

    公开辨认是在犯罪嫌疑人知晓指认活动正在进行的情况下进行的辨认。我国公开辨认程序在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方面存在缺陷。我国应赋予嫌疑人知悉将被采取辨认的权利、要求律师在场权、自主决定队列中位置的权利、知悉辨认结果等权利,以维持控辨双方的相对平衡。

    2007年04期 No.113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探析

    汪健萍;

    国外已形成了被告人赔偿和国家补偿相结合的对刑事被害人救济的制度体系,且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已在一些地区开展了对刑事被害人的行政救济、社会捐助和司法救助。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应从严格补偿对象,明确补偿范围,设立国家补偿基金,规范补偿程序等方面建构。

    2007年04期 No.113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民商法研究

  • 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以企业弱势为研究起点

    李长健;曹俊;朱正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当前劳动关系总体是稳定的,但也出现了由于劳动关系主体分层化、运行市场化、矛盾显性化等带来的企业弱势的新趋势。和谐的劳动关系发展模式应该是利益协调型的。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必须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有效的管理与整合机制、良好的矛盾疏导机制与预警机制。

    2007年04期 No.113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从法律经济学视角分析列车晚点赔偿制度

    杨圣坤;

    我国列车晚点引起的索赔案大多以乘客败诉而告终。列车晚点赔偿制度如果适用传统的违约责任归责依据——严格责任,会产生高昂的交易成本,从而增加了社会总成本,因而是不效率的。列车晚点赔偿纠纷的归责原则应适用过错责任,同时由权威机构制定出判断铁路部门是否有过错的技术性标准。

    2007年04期 No.113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宪法行政法研究

  • 对“代议机关至上论”的回应

    赵娟;

    "代议机关至上论"是对今日中国的宪法理论和宪政实践的漠视,然而宪法研究和实践不可能再回到从前。没有任何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不受限制的,代议机关也不例外。中国宪法正在成为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法,而不仅仅是纲领或宣言;宪法司法化是手段而非目的,自由和尊严才是宪政的追求。与民主一样,我国宪政并不完美,宪法司法化需要学习和实践。

    2007年04期 No.113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应变反腐倡廉为惩腐督廉

    杜雄柏;

    "反腐倡廉"中的"反"和"倡"就其所作用的对象"腐"和"廉"而言,不甚恰当:既未能充分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国家公职人员为政清廉的心理愿望及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坚定信心,也不符合古今中外许多国家把廉洁奉公当做国家公职人员的一种法定义务的基本事实,因此,应代之以"惩"和"督"。

    2007年04期 No.113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行政成本法治化控约机制构建

    李昌昊;

    我国行政成本多年来始终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运行效能和政府的对外形象,也阻碍了宪政体制下法治政府建设的正常进程。随着法治政府建设的逐步推进,各级政府必须引入法治控权思维,从制度机制上寻求降低行政成本根本之策。

    2007年04期 No.113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征税范围和应税所得制度研究

    马帅;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关于征税范围规定的缺陷在于税基狭窄;税率无法完整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与税收公平原则不符;分类制与源泉扣缴制相联系,不利于纳税申报和公民纳税意识的提高。我国所得税制模式应向综合所得税转变。

    2007年04期 No.113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法学理论研究

  • 法律信仰的真正含义

    王宗冉;

    法律信仰是一种从认识论意义上而言的、富有批判怀疑精神的信仰;它不同于宗教意义上的信仰,是人们对正义、公平等基本法律价值和法律规范、法律活动应当蕴含这些基本法律价值的理念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

    2007年04期 No.113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正义认识的误区

    刘建民;

    对正义的认识主要有忽略知识内在一致性、近代反宗教神学所致流弊、两次世界大战错误归因、盲目崇尚经验认识等误区。学科分裂是影响正义认识的学术原因。近代人们对宗教、独裁、战争的反思不认真彻底甚至过于武断是正义认识缺失的主观原因。经验主义的认识方法是正义认识不彻底的理论原因。回到理性主义的立场,是认识正义的必由之路。

    2007年04期 No.113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社会责任

    宣轩;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学研究得出的结论通常会影响到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制度的制定以及公众对于政府、法治、整个国家法律运作体系的态度和期望。法学研究与法律实践结合,有利于推进法治建设;法学研究与各学科的互动,是构建社会精神的基础。法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法律人才、推行公民法律社会化教育以及树立社会对于法律的信仰的社会责任。

    2007年04期 No.113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拉德布鲁赫《法律上的人》及其借鉴意义

    陈坤;

    《法律上的人》一文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法律所构建的人类形象以及以立法者形象出现的人类群体,其在描述中渗透了该历史进程的法哲学反思,以及在价值相对主义和多元论的哲学背景下既反对实证主义又反对自然法理论的法律态度。它促使人们从人的角度去考量法律制度从而对之保有妥当的态度。

    2007年04期 No.113 12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56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分析的法理论证——读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

    高军;

    周永坤教授的《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是国内第一部从法理的角度,运用规范学方法对权力制约的理论基础与制度构造的哲理进行开拓性研究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践参考价值的力作。书中通过解读马恩经典,确立基调和趣旨:弘扬人的自由和解放,对权力和权力现象的剖析深刻而独到。该书在对权力及权力现象深刻剖析的基础上,引导出分权、司法权独立及司法审查是法治社会构建的基石的结论。

    2007年04期 No.113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法史研究

  • 李士珍警政改革思想述论

    鄢定友;郝骥;倪根宝;

    李士珍是南京国民政府中著名的警政教育家、理论家。他在从事警政事务中,既承袭了北洋时期建警的成果,又结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时需,逐步形成其操作性极强的警政建设思想,并勾勒出涉及警察数量、警察机构、警察教育、警察待遇、警察地位、警察经费等诸多方面的警政建设框架,为南京国民政府的警政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也加快了中国警政建设。

    2007年04期 No.113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法律语篇中新词语与古词语共存现象的多视角透视

    吴玮翔;

    法律语篇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决定、国际公约、协定等立法语篇,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诉状、辩护词、决定通知、法庭辩论等司法语篇,合同、遗嘱、申请书、委托书等其他法律文书。在法律语言中,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现新词语和古词语的同时并存、相互补充,以现代语为主体的法律语篇中,新词语古词语融为一体,统一在反映法律权威性、庄严性、规范性、时效性和效率性等,法律词汇的这一特征,构成了法律语篇独具特色、自成一体的文体特征,也构成了法律语言作为具有独立研究价值的语言学分支的基础。

    2007年04期 No.113 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警事学研究

  • “松下哲学”与现代警察管理

    张兆端;

    松下经营哲学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卓越成果,对于改善现代警察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警察管理中学习和借鉴松下经营哲学,其目的在于树立与社会共存共荣的理念,以率直之心集合众智的修养,重视道德教育,提升精神文明的责任;确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形成良好的管理作风;管理"以人为本",注重招募适当、有用之才,寓"人本"于管理技巧之中。我们应该批判地借鉴松下的领导秘诀。

    2007年04期 No.113 147-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试论警用双语专科词典的编纂

    薛向君;

    编纂警用双语专科词典必须首先了解专科词典的性质,组成合理的编纂队伍。编纂警用双语专科词典应考虑词目的选择、次词目的编排、词条的解释和例句的配置等问题。

    2007年04期 No.113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公安科技探索

  • 表面粗糙客体上的指纹显现

    周毅锦;王萍;

    犯罪现场上的客体表面粗糙程度对指纹显现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客体表面突起的峰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手指乳突纹线的宽度时,不能显现出鉴定价值较高的指纹;当其相当时,采用适当的显现方法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当其大于时,纹线只见轮廓没有明显细节特征。

    2007年04期 No.113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67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女书笔迹特征研究

    刘进;杨方;

    汉字笔迹特征的比对方法在女书笔迹特征比对中仍然适用。女书造字方法、基本构件的相互搭配与汉字存在差异,价值的大小和可采用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仍然具备运用汉字笔迹特征的比对方法进行笔迹比对的条件。

    2007年04期 No.113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公安工作研究

  • 增强公安工作创新能力

    黄明;

    公安工作迫切需要创新。公安工作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公安工作创新有自己的基本原则和思路,创新的焦点是警务机制改革、防控体系建设、信息应用能力提高、队伍活力激发等当前公安工作的重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公安工作创新要破除思想认识障碍,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努力提高创新本领。

    2007年04期 No.113 168-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问题研究

    郑汉军;虞俊;

    人性化执法是指公安机关将人本思想、服务精神与管理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执行法律规定的执法理念,是"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性化执法的全面实施,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立法、执法、程序、监督等各个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2007年04期 No.113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97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改进和加强公安机关社会管理

    吴祖平;

    公安机关社会管理是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由公安机关运用各类资源、采取多种方法,依法加强对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治安管理和服务,以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活动。改进和加强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必须坚持服务全局、执法为民,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依靠和发动群众等原则,着力推动落实社会管理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社会面巡防机制改革,不断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积极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

    2007年04期 No.113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公安教育研究

  • 《婚姻家庭继承法学》案例教学探索

    赵敏;

    《婚姻家庭继承法学》在课程开设时间、课程自身特点和课程学时分配等方面都适合案例教学,其教学模式的构建应以案例教学为主,讲述方法为辅,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启发性和疑难性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

    2007年04期 No.113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3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公安信息人员基本能力培养的思考

    胡雁;

    公安信息人员需要运用智慧对公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在假设、求证、预测的基础上对信息作出评估判断,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公安院校应将公安信息人员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使其具备再学习的能力,信息的感知能力,分类、筛选的能力和分析、研判的能力等。

    2007年04期 No.113 19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三长”学校控制训练科目的理性思考

    樊道明;

    "控制训练"是"三长"学校的主要训练科目。控制训练体系包括打防、控制、人身搜查、押解带离、警械具使用、夺凶器、配套演练等内容。要以为战而训、战训合一为教学内容,树立为战而训的思想,发挥教员和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建立长效训练机制。

    2007年04期 No.113 19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公安院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骆国英;

    网络信息资源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图书馆将网络信息资源及其服务有机地纳入图书馆服务,不仅可以使图书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补充已有馆藏的不足,同时能够提高图书馆馆藏利用率,满足公安工作实战需要,为基层公安的信息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2007年04期 No.113 19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