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国栋;
沉默权作为一项刑事司法制度,反映了一国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的人权保障状况以及诉讼民主进步的程度。确立这一制度,对推进我国法治建设,提高文明办案水平,更好地与外国进行司法协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会遇到很多现实障碍,但我们不能因为遇到阻力便放弃追求文明的制度。
2010年04期 v.25;No.131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楼伯坤;
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是黑社会组织犯罪在中国刑法中的确定罪名。罪名的政治属性应当服从法律属性。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与黑社会组织罪具有同质性。犯罪的社会控制性是其本质特征。
2010年04期 v.25;No.131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魏在军;
持有型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对持有行为及其违法性有所认识;对持有物及其数量有所认识;对物品的性能、纯度等特征不需要认识;对持有行为的认识为确定性认识;对持有物的性质及其数量的认识为可能性认识。在司法实践中,当收集不到充分的证据证明行为人故意的认识内容时,可采取推定的方式予以认定,并允许行为人提出反证,予以推翻。
2010年04期 v.25;No.131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军明;
无论是刑法理论抑或是司法实践,关于共犯与身份关系问题的研究和检讨尚未形成一致性的见解。其中,身份犯与教唆犯的关系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身份犯与教唆犯竞合以及无身份者教唆有身份者的场合,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以符合正义理念的实质要求,实现刑事法治和法律正义。
2010年04期 v.25;No.131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许江;
江苏省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研讨的重点内容是量刑公正的程序保障和强制措施的完善。关于量刑公正的程序保障方面主要涉及量刑程序的设置、量刑程序中的权力与权利的配置的话题;在强制措施的完善方面主要探讨了有关逮捕的完善、拘留的完善、监视居住的重构、取保候审的完善。
2010年04期 v.25;No.131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程王刚;
翻译直接影响人们对宪法文本的理解,而文本是制度和理念的载体。没有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根本无法加深对制度的理解,更不用说对理念的信仰。张千帆教授对宪政尤其是司法审查制度有深入研究,但对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解读以及美国宪法文本的翻译不能令人信服。刘大生教授对美国宪法的研究别有进路,在宪法学界发出不同的声音,但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错误。
2010年04期 v.25;No.131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霄飞;
法治是建设富强中国的必经之路,依法治国首先应当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理性化,是自由的政治生活进程的保障,是人权的保障。任何遵守法治原则的政治共同体中,宪法解释都是一项关系万千重的问题。中国正面临司法改革的转折点,宪法的解释是违宪审查的必经环节,构建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宪法解释的问题。
2010年04期 v.25;No.131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4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行星;
审判旁听制度是审判公开制度的具体体现之一,在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中,社会群众、新闻媒体和特定群体参与旁听,不但可以加强司法监督,规范审判人员的审判行为,提高司法公正的质量,而且能够起到具体生动的普法教育的作用。为确保审判旁听制度功能的充分实现,人民法院应不断加强旁听场所建设和拓展庭审事项信息公开渠道。
2010年04期 v.25;No.131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小红;
自20世纪80年代起,公务员财产公开制度开始进入国人的制度建构诉求领域,近二十年来也不断有制度建构的事件发生,综合看表现出如下的制度建构特点:一是公众始终关注此制度,但立法机关鲜有建树;二是制度定位始终是内部监督;三是制度内容逐步得以充实,但效果并不理想。尚存在民主宪政理念薄弱、公务员群体抵触、立法目标理想化等方面问题影响这一制度的建构生成。
2010年04期 v.25;No.131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92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许洁;
司法独立和舆论监督是民主与法治的基本要求,一方面两者有相当的一致性和共同的追求目标,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又有一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运行机理上存在着天然的对立性。因此,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社会正义之价值目标;如何衡平两者之间的冲突,是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2010年04期 v.25;No.131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亚民;
警察权的正当性体现在尊重人权、尊重人的尊严和执法为民。警察权侵犯人权源于警察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缺陷,警察权行使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约,盘查制度、羁押制度、司法鉴定制度等存在制度缺陷。牢固树立人民警察的人权意识,杜绝非警察人员执行公务,保障律师职能的正常发挥,全面提升警察执法素质,建立完善的权利救济制度,是合理规制警察权的主要途径。
2010年04期 v.25;No.131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焦海博;
马克思关于法和法律的理解是以本质主义方法论作为其方法论的。马克思在法与法的实现之间作了区分,形成了法的二元论:客观法与实在法,客观法是实在法的本质。马克思一生都持有法的二元论,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1837-1843年,马克思认为客观法是人类理性的本质;1843之后,马克思认为客观法是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
2010年04期 v.25;No.131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皓;
在丰富的法律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卡多佐大法官认为,法律发展的逻辑不是寻求"确定性"而是寻求一种"可能性"。可能性的寻求是司法过程中传统与革新的统合。这种统合得益于卡多佐的"平衡感",并成为卡多佐革新普通法传统的重要贡献。
2010年04期 v.25;No.131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玉兰;南杰·隆英强;
藏区习惯法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法,在我国法制建设过程中与现行国家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冲突,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它的价值。以藏区习惯法中典型的赔命价为例,藏区习惯法对我国法制建设产生一定冲突的同时,也有补充和完善的效能。因此,我国法制建设过程中对藏区习惯法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限制地加以利用和借鉴,使二者协调发展。这种理论观点既有利于尊重少数民族的本土文化和传统习惯,又有利于更好地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统一和权威,尤其是对于完善我国法制建设和稳定藏区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0年04期 v.25;No.131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36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乔;
法律职业共同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学学者。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其内部的共同性,具体表现为同质性和互补性。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本质在于其对外的独立性,包括知识技术的独立和司法实践的独立。我国处于转型时期,法律职业共同体正在逐步形成,其发展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今后的发展中,应该从提高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专业化程度、加强法律职业共同体内部的交流、增进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独立性等方面着手改良。
2010年04期 v.25;No.131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33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孙玉奎;
预防和化解道路交通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公安交巡警部门的重大而紧迫的政治课题。与道路交通管理有关的社会矛盾,是当今社会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法律与意识、科技与落后发生冲突的反映,还是部分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被侵犯或得不到保护的体现。公安部门要善于洞察道路交通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将发现、预知、掌握、疏导、化解、调处社会矛盾作为交通管理的重要环节,把握工作重点,采取积极措施,着力构建与转型期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整合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交通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
2010年04期 v.25;No.131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任腾飞;
学校治安权是指学校为了保障校内师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在经营、管理的校园范围内,对进入其中的人员的行为进行控制的权利。我国应立法赋予学校保卫人员有限的治安执法权,将学校治安权适当扩展到校园周边,赋予保卫人员一定的警械使用权,以确保校园安全。
2010年04期 v.25;No.131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何海强;佘慕雨;
传媒暴力对犯罪的催促效应严重阻碍了对犯罪的预防和控制,妨碍了社会健康、平稳地发展,增大了社会风险。增强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传媒运作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受众的认知和抵御能力,可以预防和控制一定数量和类型的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降低社会的风险系数。
2010年04期 v.25;No.131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跃进;
我国社会治安整体处于平稳势态,违法犯罪警情趋于下降,违法犯罪不断呈现出新变化和新动向。公安部门要以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的警务策略重构刑侦工作布局,提升刑侦工作发展质态。公安部门必须理念先行,在警务理念和警务策略上加快转型;必须理顺关系,在警务结构和功能布局上加快转型;必须创新机制,在运作模式和工作方式上加快转型;必须导向明确,在警务保障和支撑上加快转型。
2010年04期 v.25;No.131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潘俊;
法治国家普遍对技术侦察的实施条件和对象加以严格限制。技术侦察的对象局限于罪行严重或影响恶劣的犯罪嫌疑人,遵循"重罪原则",实施技术侦察的条件要求符合"最后手段原则"、"相称性原则";技术侦察的应用一般要求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其审批、实施有严格要求,对技术侦察所获证据材料的使用加以严格规定,既制约国家公权力,又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对技术侦察的非法、歪曲使用和滥用对公民权利造成的侵害提供权利救济保障。我国的技术侦察需要严格的法制化,一方面要赋予技术侦察合法的依据,为技术侦察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另一方面要对技术侦察实施有效的监督,保障其不被非法、歪曲使用和滥用,保障公民权利。实现技术侦察的法制化,需要符合公法比例原则,遵循程序正义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完善监督机制和当事人救济制度。
2010年04期 v.25;No.131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明涛;
累犯、惯犯难审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审讯方法不合适、证据观念不正确、羁押场所不规范是公安部门和干警主观方面原因;累犯、惯犯自身的心理特点、复杂经历,现行的侦审一体化和律师介入等制度的不完善是客观方面原因。审讯人员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审讯技巧,树立正确的证据意识,规范看守部门职能;突破累犯、惯犯心理防线,查实累犯、惯犯身份,适应侦审一体化制度,加强对侦查阶段介入律师的监督。
2010年04期 v.25;No.131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55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洪波;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公安高等教育必须根据情势的变化而作出适当的调整。不管是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颠覆式培训格局,还是继承大陆法系国家的渐进式学历格局,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都应该将警察职业塑造成为兼具传统技能型和现代知识型的典范。公安高等教育改革应该以理性知识建构下的实战型警察为目标,以体现警察政治属性的警务化管理的彰显为基础,具体方式上则遵循竞争式的学生潜能调动、理论和实战型的教学师资重建、贯穿学历前、学历时和学历后的教育格局再造这三条进路。
2010年04期 v.25;No.131 183-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义华;邓荣华;朱林;
公安院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更新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和谐环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0年04期 v.25;No.131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宋葆华;杨林;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整体架构,掌握相应的安全技术。实验的设计不仅要反映安全技术原理的综合性、设计性,还要反映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性;不仅要考虑软件开发的综合性、设计性,还要考虑在硬件工程实现上的设计和综合。
2010年04期 v.25;No.131 19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爱民;
高校教学督导涉及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的完善。教学督导制度是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校内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和谐的教学督导制度的建立,是提高教学督导质量的重要课题,应正确认识并做好督导制度建设。
2010年04期 v.25;No.131 19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