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访问量:1159415

刑事法研究

  • 中美假释制度比较论纲

    储槐植;李莎莎;

    我国97刑法典仅有6个条文规定假释制度,美国模范刑法典有关假释的规定有28个条文。我国的假释类型单一化,只有相对裁量假释;美国的假释类型多样化,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假释类型。美国假释适用的条件不论从实体还是程序来看都比我国丰富和细致。中美两国假释制度差异的形成原因在于假释制度在美国有着根基深厚的司法实践传统,而中国司法实践长期重视减刑制度的运用,假释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备受冷落。

    2011年01期 v.26;No.134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893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论行政命令的出罪功能

    关振海;

    我国刑法中,行政命令作为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存在是不争的事实。该部分犯罪的认定不仅要结合刑法的规定,还要参见行政法的相关规定或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行政命令出罪功能的考察不仅要从形式上进行,还要从实质上考量。基于此,拒绝执行行政命令不能免除行政相对人的刑事责任;公务人员明知上级命令明显违法而执行的,也不能免除刑事责任;违法的行政规章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免除执行者的刑事责任;司法机关不能在判决书中直接否定抽象行政命令的法律效力。

    2011年01期 v.26;No.134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从弑童案看刑法的社会机能

    解永照;郝艳兵;

    刑法机能包括本体意义上的规制机能和价值意义上的社会机能。刑法的社会机能即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与规制机能有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近来频繁发生的校园惨案凸显了当前我国刑法社会机能不彰的现实。弑童案发生的根源在于我国社会非均衡转型所引发的社会失范风险。对这种风险的防范,不能过分依赖刑法的规制机能。当前,鉴于风险社会的时代背景和我国法律实践中人权保障不够充分的现实,刑法社会机能的定位应当是保护机能和保障机能并重。

    2011年01期 v.26;No.134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犯罪处罚原则——基于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的分析

    张建军;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确立了对犯罪的老年人从宽处罚和不适用死刑的原则,体现了刑法的人道性、谦抑性,符合民众最基本的法感情和道德诉求,既是对传统立法惯例的理性回归和超越,也是对世界立法趋势和潮流的呼应,科学性勿需置疑,但将被宽宥者的年龄确定为75岁,有过高之嫌。

    2011年01期 v.26;No.134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下载次数:36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刑事和解与正义之恢复

    屈耀伦;于文斌;

    刑事和解在尊重被害人、促使加害人认罪悔过改过自新方面,具有恢复失去的正义,尽快平息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矛盾的作用。它体现了西方最新的刑罚价值理念——恢复正义理论,也契合了我国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并非对刑法基本原则的背离,有实行的必要。

    2011年01期 v.26;No.134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书摘

  • 书摘

    苏哲;

    <正>美国宪法解释方法论范进学著,法律出版社2010年10月版本书对美国法学界和法律司法界关于宪法解释方法论的基本流派和基本观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总结与评述,包括:"麦迪逊两难"之消解,宪法解释方法论之辨思,罗伯特.博克的原意主义方

    2011年01期 v.26;No.134 17+58+8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宪法行政法研究

民商法研究

  • 论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和价值选择

    陈兵;

    《侵权责任法》是侵权责任的专门法律规范,归责原则是其核心和灵魂。在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严格责任和公平责任等归责原则多元化状况下,过错责任原则是侵权法归责原则的本质,只有坚持过错责任原则才能更好地促进行为自由。过错责任的确立有利于侵权行为的预防和促进行为自由。过错责任原则在侵权法中具核心地位,无过错责任面临式微和分离的状况。我国侵权法采取私法自由的立场,旨在保护行为自由的价值选择。

    2011年01期 v.26;No.134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31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仲裁解决消费纠纷

    朱宁吉;

    消费纠纷涉及千家万户,妥善解决消费纠纷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公共利益问题,是引导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科学发展和成果公享的需要,是建设公民社会、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顺应人们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善举。仲裁在解决消费纠纷的诸种法定途径中具有快捷性、权威性、专业性、保密性等明显优势。借鉴国外经验,合理设置消费纠纷仲裁机构,规范公正便捷的消费纠纷仲裁程序,大力倡导用仲裁解决消费纠纷,是当前需要人们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2011年01期 v.26;No.134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法学理论研究

  • 纳税人基本权与税文化——《纳税人基本权研究》序

    周永坤;

    中国税和西方税可谓形同而实异,两者都是一种基于权力的交付,带有强制性,但所承载的文化完全不同。中国税文化为收益型税文化,西方税文化为负担型税文化。其折射出来的政治差别是在收益型税文化中,收税人是主人;在负担型税文化中,纳税人是主人。近年来,纳税人权利研究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纳税人基本权研究》是这个研究的一个可贵的尝试。

    2011年01期 v.26;No.134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宪法教学应重视“宪法人”培养

    上官丕亮;

    宪法人是指真心诚意地信仰宪法,具有宪法意识,并时刻按照宪法的基本精神生活和工作的人。作为法学核心课程,宪法教学应重视"宪法人"的培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宪政的客观需要,是法学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宪法教学的分内之事。宪法教师首先要成为"宪法人",在教学中注重对现行宪法文本的尊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宪法精神,并重视宪法应用的教学。

    2011年01期 v.26;No.134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公民权利:一种需要不断叙说的常识

    周云;

    周永坤教授的《公民权利》是本讨论公民权利的书,站在平民立场,用一种"说事拉理"的交流方式,提出了很多现实的、有操作性的建议。这本书义理不乏深奥,辞章浅白晓畅,易为大众接受。

    2011年01期 v.26;No.134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让历史告诉未来——蒋传光《邓小平法制思想概论》读后

    王逸飞;

    《邓小平法制思想概论》是蒋传光先生的新作。作者研究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基础在于对相关资料的完备收集、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最终形成系统化的邓小平法制思想研究结果。其研究立足史实,客观解读,内涵丰富,主线突出,结构完整,逻辑严谨。

    2011年01期 v.26;No.134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史研究

  • 以何致治?——评崔永东《思想家的治国之道》

    朱潇;

    崔永东《思想家的治国之道》一书探讨了中国古代重要思想家的治国之道,研究了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和内在价值,揭示了其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的意义。此书如能对各种治国理念间的交流和影响增加论述,可进一步拓宽理论研究深度,使本书结构更加完整。

    2011年01期 v.26;No.134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锡五调解对当下法院调解的借鉴意义

    黄潇筱;

    作为抗日根据地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判制度,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一大特点是着重调解。在当下"调解优先"的司法政策下,对马锡五调解的借鉴,要充分认识其发生、发展所在的社会背景与当今截然不同。马锡五调解中的便民理念和亲民精神应当得到彰显。对马锡五调解的运用不宜盲目,应有选择性。

    2011年01期 v.26;No.134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犯罪学研究

  • 当代中国城市中的犯罪忧虑——以对天津的调查为基础

    张乐宁;刘志松;刘瑞娟;

    关系代表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资本形式,应该被视为个人易受害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对天津市犯罪受害人的调查数据考察分析发现,社区中没有关系网络的居民与拥有广泛关系网络的居民相比,表现出了更高程度的犯罪恐惧心理。

    2011年01期 v.26;No.134 92-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邪教违法犯罪与基层政府治理能力提升

    王光森;

    对江苏省苏北地区一些市县的实地调查发现,邪教违法犯罪仍然是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因此,当下中国治理邪教违法犯罪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要将治理工作推向深入,除需要公安部门发挥职能作用以外,街道、乡镇等基层政府的根本性、基础性作用不可或缺。这一过程中,推进基层政府治理创新特别是治理能力提升尤为关键。

    2011年01期 v.26;No.134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犯罪预测的方法

    黄超;李继红;

    犯罪预测是目标管理和制定对策的基础,需要准确反映未来的状况。犯罪预测方法一般分为经验预测法和科学预测法,两种方法存在不可忽视的误差。用"光滑"方式处理统计数据,削弱了偶然因素对犯罪态势的影响,应引入反映犯罪态势内在变化规律的系数或模型加以修正,以灰色理论预测加经验修正项最为简单易行。

    2011年01期 v.26;No.134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下载次数:1302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社会治安研究

  • 预防和控制危险驾驶行为的立法建议

    郏红雯;

    为了预防和控制危险驾驶行为给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稳定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应单独设立"危险驾驶罪",同时,对"酒后驾驶"等危险驾驶行为重新梳理,借鉴国外关于"危险驾驶"的有关立法,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修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细化有关标准,从而在根源上维护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2011年01期 v.26;No.134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精神病人犯罪后处置的探讨

    赵海军;万可;

    精神病人犯罪后处置不当很容易造成精神病人反复作案和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处置不当源于法律上的"空白"、强制医疗措施未能得到落实和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应当完善相关法律,强化政府职能,落实强制医疗,借鉴其他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的做法,对犯罪的精神病人由法院裁决其是否采取强制医疗措施。

    2011年01期 v.26;No.134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下载次数:87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主体

    张学文;

    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主体应由政府、社会团体及个人三个方面共同组成。政府是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首要主体,不仅是见义勇为行为确认主体,也是对见义勇为人员实施行政奖励和行政补偿的主体。社会团体可以作为保护主体的必要补充,个人是特殊意义上的保护主体,这两者都是没有法定义务的保护主体,能够更有效地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相关权益。三者在维护见义勇为人员合法权益方面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1年01期 v.26;No.134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毒品犯罪形势与遏制对策

    许惠宏;

    毒品犯罪在我国持续蔓延发展,除取决于其所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及国外毒情变化发展的影响外,还与我们对毒品犯罪的认识和抑控机制的强弱有密切关系。面对当前的毒品犯罪态势,我们不仅要"亡羊补牢",更应该"未雨绸缪",超前积极应对,提升禁毒工作地位,确立禁毒工作的目标,履行禁毒工作责任,把毒品犯罪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2011年01期 v.26;No.134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73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陪吸行为的社会学解释——以江苏年轻女性个案为例

    韩丹;

    吸食新型毒品导致的违法犯罪特别是女性陪吸行为已经出现。根据对南京强制戒毒所、江苏省女子劳教所18例滥用新型毒品年轻女性的访谈,"陪吸"人群构成以无业年轻女性吸毒者为主,也有少数学生、年轻上班族参与。陪吸行为可以从亚文化理论、社会控制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视角进行社会学阐释。这种行为是长期浸泡在新型毒品亚文化群体中的年轻女性在认同新型毒品亚文化观念基础上,在缺乏社会规范控制的社会场域中,与客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交换行为。

    2011年01期 v.26;No.134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警事学研究

  • 关于改善维权工作促进警民和谐的思考

    顾兆森;徐敏;

    警察执法权益易受侵犯的现象虽然难以避免,但总体形势仍属可控,应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维权工作。维权工作应将保障公正执法、提升警察权威、促进警民和谐作为其目标定位。当前要着力转变维权理念,完善维权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维权成效。

    2011年01期 v.26;No.134 13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我国辅警准入机制的构建

    佘玉春;傅泉福;

    构建科学有效的辅警准入机制是规范辅警队伍管理的必然趋势,是建设合格辅警队伍的现实需要,是维护公安机关公信力的内在要求。目前辅警准入机制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不完善,二是不均衡。构建辅警准入机制应遵循公开公平、适度与必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好辅警工作分析、辅警招录计划编制、对应聘者的有效甄选等基础性工作,并通过设立辅警管理机构、加强监督等措施保障辅警准入机制的有效运行。

    2011年01期 v.26;No.134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下载次数:752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辅警队伍规范化管理路径

    殷一凡;

    辅警队伍管理中存在着招录体制混乱、培养机制匮乏、管理体系模糊等方面的问题。应当从规范辅警准入资格着手,健全辅警培训体系,完善辅警队伍组织管理模式,遵循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紧密结合的路径,规范辅警队伍管理实践,完善辅警队伍管理机制,提升辅警队伍管理效果,发挥辅助警力在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有作用。

    2011年01期 v.26;No.134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1533 ] |[引用频次:90 ] |[阅读次数:0 ]

侦查学研究

  • 侦查情报信息一体化应用机制探析

    钱洋;

    建立侦查情报信息一体化应用机制是推动全国侦查部门密切协作、整体联动的基础,是形成打击合力的机制保障。当前侦查情报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地区壁垒阻碍侦查情报信息的区域间共享,部门壁垒阻碍侦查情报信息的警种间共享,行业壁垒阻碍侦查部门对社会管理、服务信息的共享利用,关联整合问题阻碍侦查情报信息的一体化应用。应从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信息整合机制两个方面推动侦查情报信息一体化应用机制的建立。

    2011年01期 v.26;No.134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下载次数:40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信用卡套现犯罪案件侦防策略

    温海军;

    信用卡套现是我国新近频繁发生的一种现象,严重破坏了我国金融秩序和社会的信用制度。对信用卡套现犯罪案件的侦查,要及时搜集情报,及时发出通报,迅速控制犯罪嫌疑人,强化到特约单位的取证工作,查明是否存在真实的交易记录来入手开展。我国应完善信用卡法律制度,拓宽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融资渠道,强化发卡和收单机构管理机制,建立信用卡风险防范合作机制,以防范信用卡套现犯罪。

    2011年01期 v.26;No.134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面部微表情在审讯中的应用

    王梓丞;

    审讯中经常会遇到无辜者看似有罪或有罪者伪装无辜的情况,真假难辨。比起人们有意识作出的表情,"微表情"更能体现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审讯中注意观察犯罪嫌疑人的面部微表情,能了解犯罪嫌疑人真实的感受和动机,从而有利于辨别其供述的真伪,使审讯结果更加准确。

    2011年01期 v.26;No.134 16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2001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警事科技探索

  • 全手掌纹捺印盒的研制和探讨

    方萍;杨朋程;赵琳;

    刑事技术部门在提取和比对现场痕迹时,经常能够发现犯罪分子遗留的掌纹痕迹。目前手印样本的收集方式捺印效果很难控制,易出现捺印手印的缺损。根据人手骨骼特点,改变捺印盒的捺印面结构和捺印载体的制作材料,可使之符合人手生理结构,从而达到完整、清晰的捺印效果。

    2011年01期 v.26;No.134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用Office Publisher 2007制作手印鉴定书图片

    谈永祥;蒋俊平;高雁;

    用Office Publisher 2007软件制作手印鉴定书图片操作简单,可快速进行图文编排,方便地添加、清除标尺参考线。该软件图片定位、放大比例准确,特征标注方便,可规范、高效地制作手印鉴定书中的图片。

    2011年01期 v.26;No.134 176-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订书机装订文书的作伪检验与同一认定

    汤茜;

    订书机是人们在民商事活动中文书往来传递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篡改、伪造、复制订书机装订的文书以达到自己不法利益情况屡见不鲜。订书机装订文书的特点主要反映在订书钉附近,参考订书钉的类型,根据使用原钉、新钉或不拆钉进行伪造表现出的特殊形态判断真伪,并对不同来源的文书检材或样本进行同一认定论证。

    2011年01期 v.26;No.134 179-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警事教育研究

  • 法律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探讨——以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为教学对象

    肖鹏;

    法律英语应当属于法律课,培养法律人才,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主,辅之以培养法律学术型人才。发展法律英语教学,提高其教学质量计,当务之急是要加强法律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2011年01期 v.26;No.134 18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7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以就业为导向的物证技术学教学改革思考

    王森;傅晓海;

    公安院校要改变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能仅靠招录体制改革措施的实施,还应对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思考。物证技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技术,应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教学重心下移,给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及时调整实验教学方式和师资团队的培养,使其符合社会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011年01期 v.26;No.134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侦查讯问》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贾志卿;

    《侦查讯问》课程以案例教学、模拟讯问、社会实习为基本的实践教学模式。应当在推进素质教育、强化侦查人员职业能力训练、促进课程改革方面进行探索,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侦查专业教学的整体改革。

    2011年01期 v.26;No.134 190-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杨健;

    公安招录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公安院校的学生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难题。心理契约作为制度契约的有效补充,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调控力和内驱力。构建公安院校师生间的心理契约,既有助于学员健康成长为符合公安工作要求的预备警官,又有助于学生管理目标的实现。

    2011年01期 v.26;No.134 19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公安院校体能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王朋涛;

    公安院校体能课程一要贴近实战,注重实效;二要全员训练、全面训练和科学训练;三要注重普及性、健身性和持久性。体能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素质科目、实用攀登技术、实用游泳技术和现场急救常识。

    2011年01期 v.26;No.134 19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稿约

    <正>《江苏警官学院学报》是江苏警官学院主办的一份法学和警学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1704/Z,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1020,江苏省一级期刊,江苏期刊方阵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该刊设有"刑事法研究"、"宪法行政法研究"、"民商法研究"、"法学理论研究"、"法史研究"、"社会治安研究"、"犯罪学研究"、"警事学研究"、"侦查学研究"、"警事科技探索"、"警事教育研究"等栏

    2011年01期 v.26;No.134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