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帅军;
法治中国建设要解决法治权威在多元权威并存中如何实现人权价值的问题。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法治权威对实现人权价值具有放大的社会示范效应。树立法治权威,实现司法公信力,就必须重视通过法治路径来实现人权价值。在人权价值法治化的自我实现过程中,需要规避法治进程中的风险性,构建人权价值的法治符号。
2018年02期 v.33;No.177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邢鸿飞;顾菁;
随着政府机构职能改革的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一项新政策理念下的制度被广泛运用。政府及其相关机构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将原本属于其职能范围的公共服务供给交由更为专业的承接主体,并通过合同约束承接主体的行为,进而保障其公共职责的实现。但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存在对承接主体监管不力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法律缺漏和实践中的政府监管缺位。弥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之不足,加强政府监管,提升政府管制绩效,让广大民众得到满意的服务,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2018年02期 v.33;No.177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志勇;
随着世界全球化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恐怖组织对我国海外利益及人员安全造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多,我国境外利益受到严重侵害。我国跨境反恐路径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跨境反恐的成效。只有综合考量政治、法律、战术等问题,进一步构建反恐力量体系,完善我国反恐法律体系,细化反恐战术行动,才能有效维护国家海外利益免受恐怖活动威胁。
2018年02期 v.33;No.177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秀萍;杨喻惠;
在不同权利冲突中选择限制公众人物名誉权,不仅满足公众知情权,也保障了公共利益和舆论监督。由于我国关于公众人物名誉侵权方面立法的缺失,造成司法实践过度保护公众人物名誉权现象。明确界定公众人物概念,合理使用国外相关原则,完善侵权抗辩体系,对改变现状和限制保护公众人物名誉权有一定积极意义。
2018年02期 v.33;No.177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69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光森;赵年伏;
基于新时代的要求,提升"过硬"公安队伍建设的品质,不仅要把好"进口关",而且要畅通"出口关"。从根本上说,"出口关"涉及公安民警退出机制建设问题。政治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为公安民警退出机制建设提供另一种有价值的视角,即决不能把公安机关简单地看作是机械的感应与反应的机构,而应看成是一个有生命的系统,其生命力在于能够通过"进口关"、"出口关"的机制建设,特别是公安民警退出机制建设,从而在与外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获得新陈代谢,达到新的或更高级的平衡,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2018年02期 v.33;No.177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昕;
微传播时代的到来,为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生态语境。整体关联、协调共生、动态平衡的发展理念正成为微传播时代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理论起点。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需要从教育主体、教育载体、教育环体三个维度探讨微传播视阈下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2018年02期 v.33;No.177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孟卧杰;王天敏;
目前,网络水军活动已蜕化为一种"黑灰产业"。高校学生水军的行为引发了网络社会秩序混乱、网络评分系统失真、市场公平竞争失信和各类舆情危机等诸多不良后果。治理高校网络水军群体,应当考虑高校学生参与网络水军的行动背后的现实需求,努力提升其网络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同时,还需加强网络社会监管,创造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环境。从根本上看,大学生网络安全与法治意识养成的有效路径在于利用网络平台因势利导,以及国家、高校和社会多方协同努力开展实质性教育与治理活动。
2018年02期 v.33;No.177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