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子翘;
人民陪审员事实审和法律审难以区分的困境主要在于:诉讼法中未区分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司法实践中法律方法缺位。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的区分应当在法律适用的逻辑过程框架中进行,可以通过证据得出结论的是事实问题,涉及涵摄、价值判断、举证责任分配的是法律问题。通过直接感知而认识的事实、通过对人的行为和表示的注解而认知的事实以及其他借助社会经验认知的事实是事实问题的三种典型表现。在适用人民陪审员事实审制度前,应当加强对于人民陪审员证据审查能力的培训,构建以事实问题清单为基础的法官指示制度,并通过表决程序安排来保障人民陪审员的表决自由。
2021年04期 v.36;No.197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35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解晋伟;
人格尊严,作为我国宪法第38条所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应当对其他部门法的制定和修改具有规范作用。就目前来看,不但学界对宪法规定的人格尊严概念及其功能存在分歧,即便立法机关对此也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一些部门法所规定的人格尊严概念及其功能也各不相同。我国有十五部现行法律对人格尊严作出了规定,就其所发挥的功能而言,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概括性权利、一般个别性权利、法律原则和价值基础。在人格尊严所涉及的权利范围界定方面,学界也存在争议。为保持法律体系的协调性与统一性,此种情况值得引起有关部门反思并尽快加以解决。
2021年04期 v.36;No.197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52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利月萍;
刑事远程审判是司法智慧化、信息化建设的应然产物。这种新型的审判方式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而且在疫情防控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刑事远程审判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它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立法规范的阙如有违程序法定原则、线上庭审与被追诉人权利保障存在张力、远程审判对庭审实质化造成冲击。依据对美、英、澳等国刑事远程审判立法经验的考察,并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刑事远程审判的推进应该坚持当事人中心主义的发展理念与工具主义的功能定位,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基础、明确适用范围、规范适用条件并积极保障被追诉人的辩护权。
2021年04期 v.36;No.197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709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张姝;李义松;
2020年财政部联合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发布《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办法》,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由此成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环。虽然从立法上看,该制度正在不断成熟,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基金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对土壤污染的预防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治理效能有待提高。为此,应当不断拓宽基金的资金来源,强化预防,不断增强对土壤污染的治理效果。
2021年04期 v.36;No.197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周菊兰;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不愿接受中国全面快速发展的现实,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政治操纵的需要,根据本国法律,时常任意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实施制裁。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的出台是有其迫切性、必要性和正当性基础的。这部法律为我国有效实施反制裁行动明确了主体职责,提供了具体措施,是切实维护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国家主权、安全以及发展利益的重要依靠。
2021年04期 v.36;No.197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56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