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访问量:1161394

迎接党的二十大

  •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四重逻辑

    王光森;韩镇业;

    伟大建党精神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而形成,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文化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中国经历了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并在学习中形成了不断探索、不断超越的历史主动精神,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历史根据;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革命性、人民性等特质,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爱国传统、民本思想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以建党先驱为主体的早期建党实践是伟大建党精神得以形成的关键环节,并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奠定了深厚的现实基础。

    2022年04期 v.37;No.203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评价论思想研究

    张鸿奇;仲伟通;

    人民评价论是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它经历了萌芽和发展成型两个阶段。对人民评价的制度式应用,就是建设人民评价体系,包括人民评价平台建设和相应的运行机制及保障机制建设。有效运用人民评价体系,对于党、国家和社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2年04期 v.37;No.203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探析

    李庆;

    新时代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命题。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党的建设领域的实践,是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破解现阶段面临党情、国情、世情的新挑战条件下治党难题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需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度设计,强化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加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切实提高党内法规制度的效能。

    2022年04期 v.37;No.203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论监察对象的程序性权利:价值、类型与救济

    王学辉;唐成余;

    监察权作为一种新型国家权力,带来了新的权力监督与权利保障问题。监察对象的程序性权利既是对监察权进行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本身亦必须得到有效保障。基于不同的语境,监察对象程序性权利的价值包括实现监察程序的内在价值、国家监察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及法的安定性等。以宪法与现行监察立法为参照,监察对象程序性权利可划分为程序性基本权利和程序性一般权利、明定程序性权利和推定程序性权利。目前,对监察对象程序性权利的保障,不宜建构新的救济机制,而应对现行的复核与申诉制度进行深入改造。

    2022年04期 v.37;No.203 2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56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案件审判中的司法适用——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为基础

    刘晓霞;黄子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可司法性,其融入司法案件具有现实的法理基础,且其各部分内容也与司法实践关系紧密。当前,我国法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司法裁判中存在附会适用、融入方式浅显虚浮等问题。为此,需要明确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司法适用的主体为基层人民法院,基本环节在于释法说理,主要适用的价值理念为文明、和谐、法治、诚信、友善、爱国。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在司法审判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转化表述,并将其作为寻找法律规范、进行法律解释、弥补法律漏洞的重要依据和指引。

    2022年04期 v.37;No.203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65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执行时效规则的立法选择

    赵翠鸽;吴俊;

    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订后,有关执行时效的规定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性质由申请执行期限变为申请执行时效,时间长度由6个月或1年统一延长为2年。然而,这次修订后有关权利人保护力度不够、义务人拖延履责、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在考察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关于判决确认请求权执行时效规定的基础上,我国执行时效规则的修改面临两条路径:一是在期限长度方面,可对执行时效和诉讼时效作出一致规定;二是可适当延长执行时效期间。相比而言,后者更具有可操作性。

    2022年04期 v.37;No.203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刑事案件中被害人过错对量刑的影响——基于133份刑事判决书的分析

    杨莉艳;

    在某些情况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可能是由被害人的过错引起的。由该过错引发的犯罪能否减轻被告人的刑事责任是实务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模糊点。目前,从被告人角度出发,重定罪而轻量刑的诉讼理念导致对被害人过错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且在实践中相关法律规定缺乏,具体量刑标准不一。由此,确定被害人过错的成立条件,厘清被害人过错与量刑之间的关系,既可为刑事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也能够为刑事自由裁量权的运行提供监控机制,并从公正量刑角度实现司法的正义价值。

    2022年04期 v.37;No.203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54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路径——基于刑事司法案例的分析

    张田宇;曾祥华;

    目前,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两种进路:一是以适用盗窃罪来进行规制,二是以适用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来加以保护,两者区分的关键在于对网络虚拟财产法律属性的判断。网络虚拟财产交织于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有明确的价值来源以及价值认定方式,应属于刑法意义上的财物。对于盗窃网络虚拟财产的犯罪行为宜适用盗窃罪,而不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此外,账号类虚拟财产因具有财产和个人信息识别双重特征,应根据行为人的行为目的区别对待。

    2022年04期 v.37;No.203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230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犯罪学研究

  • “套路贷”犯罪的刑法规制

    孙国恺;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套路贷”刑事案件的统计,可以发现“套路贷”犯罪可能侵犯财产、人身、社会秩序等多种法益。同时,此类犯罪通常涉及数个罪名的竞合关系,由数个行为人以共同犯罪的方式实施。实践中,对“套路贷”犯罪的处置存在定罪规范性欠缺、罪数标准认定模糊、犯罪数额认定简单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在认清“套路贷”系“以民间借贷的合法形式掩盖诈骗掠财非法目的”的犯罪活动的前提下,通过确定犯罪构成来规范定罪;通过区分按照一罪处理和按照数罪处理的情形,来明确罪数;通过判断索债方式是否可以单独评价,来确定本金是否应计入犯罪数额。

    2022年04期 v.37;No.203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性侵害问题初探

    李政达;涂欣筠;

    在网络时代,对未成年人的性侵害逐渐由线下延伸到线上,各种以性剥削和性虐待为形式的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必须得到迅速遏制。在分析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性侵害的原因方面,日常活动理论可以提供有益的启发。根据该理论以及国内外的具体实践,可以通过采取隔绝暴露、加强抑制、强化认知、心理教育等措施,积极建构未成年人被害援助体系,从而实现对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性侵害问题的有效治理。

    2022年04期 v.37;No.203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86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侦查学研究

  • 检察机关自行补充侦查权适用研究

    池通;赵卿;

    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检察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多重改革叠加的背景下,如何完善自行补充侦查权的适用机制,对保障检察机关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具有重要意义。全面认知自行补充侦查权的规范内涵、性质定位是基础,通过对自行补充侦查权进行制度检视和实践反思,发现其在适用环节、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制度缺失,且实践中个案触发率偏低、运作不规范、能力建设和技术保障不足。探索自行补充侦查权适用的完善进路,应明晰适用规则与权能内容,实现机制创新与流程再造。

    2022年04期 v.37;No.203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62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重塑与新生:以区块链技术破解口供治理难题

    任东;

    口供治理之殇主要源于侦查权制衡的缺失。法律规则上,单纯凭借“印证模式”的证据审查方式无法鉴别侦查证据的合法性,导致了以非法侦讯为手段进行口供获取的问题难以从根源上治理。籍此,在司法与科技不断融合的当下,可以运用区块链技术所蕴含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性等特征原理,依托私有链与联盟链等链间互动操作的方式,重塑电子卷宗保管和证据链构建,进行侦讯口供治理和取证流程监管。进而防止非法取证、证据隐匿和流失等违规侦讯行为的发生,推动侦讯和口供治理机制的创新。

    2022年04期 v.37;No.203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公安管理研究

  • 论法治教育融入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全过程

    殷竹钧;

    在高校网络思政课中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就是借助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的明确性与强制性向大学生传导正确价值理念,促进核心价值贯穿于法治教育的始终,推动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生根发芽。通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塑造与法治思维养成教育“同频共振”,借鉴交叉学科的运行模式,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中注入法治元素,提升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的质效。

    2022年04期 v.37;No.203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派驻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检察职能研究

    李永航;梁选点;

    派驻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检察机制的建立,开创了侦查监督新局面,搭建了检警协作新平台,打造了人权保障新支点。我国检察机关的性质决定了派驻检察室应担负侦查监督、引导侦查和人权保障三项职能。派驻检察机制运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派驻人员没能专司派驻检察工作、知情权受制于被监督者、引导侦查力度不足等原因,各项检察职能未能充分有效发挥。对此,市、县检察机关应配精配强派驻检察人员,并保障其有充足的时间履行派驻检察职责,夯实派驻检察之基;上级检察机关应帮助破解信息共享难题,并加强业务督导;公安机关应积极配合监督,加强检警协作,形成大控方追诉格局;从长远看,还应明确法律依据,增强监督刚性,完善救济机制。

    2022年04期 v.37;No.203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44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智慧警务辞义考

    王正鑫;

    智慧警务概念内生于公安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实践,先是作为政策性术语和学术术语存在于官方文本和学理著作中,后被地方立法采用而成为立法用语。智慧警务概念的语义范围被各式官方文本所圈定,指向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实现海量数据收集、分析与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治安管理与刑事侦查等警务工作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实施。智慧警务概念蕴含着警察权的革新方向,即以数据处理为权力行使基础、以人机交互为权力行使方式、以法律规范与算法规则为权力行使依据。

    2022年04期 v.37;No.203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37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外警研究

  • 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形势、应对措施及启示

    腾德山;周维方;

    在多种因素驱动下,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活动形势发生变化,地区国家也采取一些了打击措施。该地区的国家与我国地缘、利益关系密切,对其恐怖主义趋势及其应对措施的研究对我国打防恐怖主义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2022年04期 v.37;No.203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下载次数:73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手机定位追踪技术与个人信息保护

    陈梦鸽;

    为应对手机定位追踪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美国司法部门进行了大量探索。了解其在缓解手机定位追踪技术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矛盾对抗关系,平衡各方利益方面的经验与路径,对我国完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推进司法改革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梳理相关的博弈过程,可以发现美国在使用手机定位追踪技术与实现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一直处于不断完善之中。从趋势上看,立法机构在逐步提高授权证明标准,司法部门在不断明确宪法第四修正案的核心地位,并以“马赛克理论”逐渐替代“第三方原则”,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信息。

    2022年04期 v.37;No.203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