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学辉;唐成余;
监察权作为一种新型国家权力,带来了新的权力监督与权利保障问题。监察对象的程序性权利既是对监察权进行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本身亦必须得到有效保障。基于不同的语境,监察对象程序性权利的价值包括实现监察程序的内在价值、国家监察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及法的安定性等。以宪法与现行监察立法为参照,监察对象程序性权利可划分为程序性基本权利和程序性一般权利、明定程序性权利和推定程序性权利。目前,对监察对象程序性权利的保障,不宜建构新的救济机制,而应对现行的复核与申诉制度进行深入改造。
2022年04期 v.37;No.203 2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56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晓霞;黄子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可司法性,其融入司法案件具有现实的法理基础,且其各部分内容也与司法实践关系紧密。当前,我国法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司法裁判中存在附会适用、融入方式浅显虚浮等问题。为此,需要明确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司法适用的主体为基层人民法院,基本环节在于释法说理,主要适用的价值理念为文明、和谐、法治、诚信、友善、爱国。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在司法审判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转化表述,并将其作为寻找法律规范、进行法律解释、弥补法律漏洞的重要依据和指引。
2022年04期 v.37;No.203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65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赵翠鸽;吴俊;
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订后,有关执行时效的规定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性质由申请执行期限变为申请执行时效,时间长度由6个月或1年统一延长为2年。然而,这次修订后有关权利人保护力度不够、义务人拖延履责、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在考察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关于判决确认请求权执行时效规定的基础上,我国执行时效规则的修改面临两条路径:一是在期限长度方面,可对执行时效和诉讼时效作出一致规定;二是可适当延长执行时效期间。相比而言,后者更具有可操作性。
2022年04期 v.37;No.203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莉艳;
在某些情况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可能是由被害人的过错引起的。由该过错引发的犯罪能否减轻被告人的刑事责任是实务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模糊点。目前,从被告人角度出发,重定罪而轻量刑的诉讼理念导致对被害人过错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且在实践中相关法律规定缺乏,具体量刑标准不一。由此,确定被害人过错的成立条件,厘清被害人过错与量刑之间的关系,既可为刑事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也能够为刑事自由裁量权的运行提供监控机制,并从公正量刑角度实现司法的正义价值。
2022年04期 v.37;No.203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54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田宇;曾祥华;
目前,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两种进路:一是以适用盗窃罪来进行规制,二是以适用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来加以保护,两者区分的关键在于对网络虚拟财产法律属性的判断。网络虚拟财产交织于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有明确的价值来源以及价值认定方式,应属于刑法意义上的财物。对于盗窃网络虚拟财产的犯罪行为宜适用盗窃罪,而不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此外,账号类虚拟财产因具有财产和个人信息识别双重特征,应根据行为人的行为目的区别对待。
2022年04期 v.37;No.203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230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