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访问量:1182608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新时代国家安全思想发展的新境界——基于二十大报告中国家安全部分的文本解读

    王林;

    在党的坚强领导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的指导下,新时代我国在维护国家安全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针对国家安全问题提出了新观点、新论断,将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思想推进到新的境界。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是处理好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关系的新境界;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是处理好安全和发展关系的新境界;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是预防为主理念的新境界;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维护重要领域国家安全的新境界;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国家安全治理的新境界。

    2023年05期 v.38;No.210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52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法学研究

  • 论没收财产刑的修改与完善

    梁文彩;

    自1997年我国刑法颁布以来,其中适用没收财产的罪名数量没有明显增加,整体上符合罪刑对应的基本要求。但从某些规定来看,没收财产的立法配置仍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近些年来,没收财产的司法适用情况表明没收部分财产的整体适用率较低,且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处罚功能均趋同于罚金。因此,立法上可以先废除没收部分财产,以罚金实现对没收部分财产的替代;与此同时,积极调整刑法分则具体罪名中没收财产的适用方式。在此基础上,我国可从司法、立法两个层面逐步实现对没收全部财产的适用限制。

    2023年05期 v.38;No.210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刑法第64条涉案财物处理措施的体系性解读

    王永浩;

    我国刑法第64条内部逻辑关系混乱,并存在与刑法相关条款、刑事诉讼法中有关附带民事诉讼、“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等规定的外部协调问题。“追缴”是“返还”“没收”的或然型前置性程序措施,适用于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物不在案的情形;“责令退赔”具有实体处分性,包含退还替代物和以犯罪分子的合法财产赔偿损失等两层含义,适用于涉案财物因事实或法律原因无法追缴的情况;“返还”与“没收”都是对涉案财物的最终实体处分;“上缴”是对“没收的违禁品、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以及不需要返还被害人部分的违法所得”进行最终转移的程序性措施。只有充分把握其中的逻辑关系,才能在文义与功能层面协调涉案财物处置与刑法相关条款以及刑事诉讼法中有关程序的关系。

    2023年05期 v.38;No.210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44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入罪与定罪:行贿治理的困境及其消解

    钱文杰;

    从行贿入罪规范文本的结构变迁来看,其遵循的是一种以预防为中心的综合治理逻辑:一方面是选择数额加情节的入罪体例,另一方面是采取自由和财产的并罚结构。但是,将“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行贿犯罪的主观条件也造成了认定犯罪过程中司法裁量的较大弹性空间。相关实证分析和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腐败犯罪治理失衡、行贿量刑整体趋轻以及过分倚重缓刑执行是我国当前行贿罪司法裁判的现实图景。同时,司法实践中也存在部分量刑影响因素功能“缺省”或“溢出”等非理性化风险。面向规范与实践的司法优化,未来应当通过规范文本的前提性修正、监检衔接的制度性保障、缓刑适用的重塑性调整等法治策略,进一步提升行贿罪司法的相对理性。

    2023年05期 v.38;No.210 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下载次数:73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对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三个刑法追问

    傅亮;

    ChatGPT的强大算力和拟人化逻辑思维方式,让人们在感叹人工智能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思考。从刑法学者视角看,这些探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ChatGPT是否已经成为能够承担刑事责任的强人工智能,刑法人类中心主义是否是不可变的;二是具备强大算力和丰富数据库的ChatGPT4.0是否存在侵害法益的危险,可能会引发哪些犯罪;三是人工智能的刑事风险研究是否可能,研究人工智能刑事风险的目的何在。回应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厘清ChatGPT本身可能带来的刑事风险,还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未来人工智能刑法风险研究的方向。

    2023年05期 v.38;No.210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4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司法证明认知目标论的反思与展望

    曹佳;

    司法证明的认知目标不仅决定了诉讼制度与证据制度的具体设计,而且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法律或司法的期待与信任。关于司法证明认知目标论,我国诉讼法学界基本分为三种观点,即作为传统解释的客观真相论、作为主流见解的法律真相论,以及以意见裁判主义为代表的后真相认知观。在司法证明认知目标中,“真相”仅仅占据有限地位,并且协商过程中的意见共识往往十分难得,并非总能如愿实现。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司法证明所立足的正当理由,即证成。推进司法证明认知目标从真相、共识转变为证成,既是对司法证明主体理智能力的尊重,也是顺应认知规律的必然要求。

    2023年05期 v.38;No.210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刑事法官法庭调查程序中的介入权

    杨勇;

    在刑事法庭调查过程中,由于庭审参与人法律知识欠缺、庭审经验不足、庭审诉求特殊等原因,常出现庭审活动偏离主题、庭审失序等现象。为查明案件事实、提升庭审效率、给予弱势方诉讼关照、彰显法官正义形象,法官应依职权行使庭审介入权。法官介入庭审调查程序的方式主要包括制止不当发言、介入式补充发问、处置异议等。法官庭审介入权既不能“缺位”,亦不可“越位”。其行使应以查明事实为中心,秉持平等对待控辩双方原则,把握必要限度,尽力促进实现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2023年05期 v.38;No.210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公安学研究

  • 被害与加害互动关系视角下留守儿童被害原因及其对策

    贾健;余洁;

    当前,留守儿童被害案件频发,深入探寻其被害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形成预防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需要对被害与加害互动模式进行类别化构建以分析留守儿童被害因素。根据被害人对加害的介入程度与原因力大小,可将被害与加害互动模式大致分为被害人推动模式、加害人与被害人冲突模式、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和被害人同意模式。被害与加害的交互作用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应当在互动模式的指引下,按照留守儿童被害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等阶段,对不同阶段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并从被害留守儿童与外部力量等两个角度分别提出预防首次被害、防止被害程度加深与被害结果发生以及防止再次被害与角色逆变的应对策略。

    2023年05期 v.38;No.210 6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下载次数:34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刑事政策视域下反恐怖法律体系的完善

    孟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形成了系统的反恐刑事政策。从刑事政策视角审视我国反恐怖法律体系,二者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能够凸显严厉打击恐怖主义的基本立场,贯彻国际合作的原则,落实源头治理的刑事政策目的,体现综合施策的刑事政策手段。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先发制敌、保持主动在刑事立法中过分解读,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法治化发展不均衡,系统治理的法治化观念不强。反恐怖法律体系的完善,应当进一步转变理念,推进程序立法,强化人权保障;明确概念,强化实施,重视反恐怖主义的地方立法;优化体系,加强衔接,发挥法治反恐的合力。

    2023年05期 v.38;No.210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侦查思维中的分析定义法、划分法及其非形式谬误

    马前进;

    在侦查思维中,为了便于推理和论证,必须对相关的概念进行明确。由于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的意义,因此,明确概念就要理所当然地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分析定义法;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也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划分法。作为明确概念的两种主要方法,分析定义法和划分法既有不同之处,也具有内在的相互关系,而且在运用时都需要遵守相应的逻辑规则,同时避免因违反这些规则而导致的非形式谬误。

    2023年05期 v.38;No.210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治安学研究对象新论

    卢国显;

    面对新的治理形势,治安学需要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以满足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本文在分析了公安学、治安学关于研究对象的研究现状之后,提出了治安学新的研究对象。治安学的研究对象应该为治安行为。治安行为就是公安民警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依照法律法规采取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治安行为具有目的性、规范性、时代性、社会性等特征,可以划分出多种行动类型。我们可以根据治安学新的研究对象,建立新时代治安学的知识体系。

    2023年05期 v.38;No.210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10非警务警情困境及优化建议实例探析

    王玥琛;

    110非警务警情困境是公安机关长期面临的“内耗”,近几年各地积极探索解决办法,但因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分流联动机制不完善、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成效不显著等原因,“精准警务”的实现举步维艰。本文结合H市非警务警情分流现状及处置实例,剖析当下非警务警情现实困境,探寻联动对接机制新举措,为构建纵向联动、横向对接的非警务诉求处理新格局提供对策。

    2023年05期 v.38;No.210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43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民国乡村治理的警察建制与警保关系(1934—1936)

    张徐丽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以压制地方势力、强化国家控制为目的,着力推进警务相关的立法、教育和规范工作。在制度实践层面,民国政府的乡村治理实际上仍然高度依赖于旧有保甲的组织资源,使得乡村治安领域呈现出自治为主、警保混合的形态。本文考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警政类报刊发现:现代警察制度的建立和警管区模式的引入,只是在有限范围内扩大了国家政权在乡村的覆盖面,而维持乡村治安秩序的关键力量仍然是旧有的保甲组织和地方自治。南京国民政府试图通过警察建制控制乡村社会的尝试基本失败,乡村地区的安全治理仍然保持着简约主义的治理特征。

    2023年05期 v.38;No.210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警务创新论坛

  • 基于国家安全视域的数据出境监管对策研究

    顾海艳;任涛;

    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一种重要资源。数据的流动尤其是数据出境可能会对个人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因此需要对数据出境进行科学合理有效地监管。文章在分析数据出境典型安全事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数据出境监管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参考国外相关做法,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健全数据安全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制定并完善数据分级分类统一标准、构建顺畅高效的数据出境监管体制机制、做好数据安全监管专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创新数据出境监管技术手段、加强数据安全的宣传教育与督查等对策建议,在保障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国家安全。

    2023年05期 v.38;No.210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非法持有枪支罪中的枪支认定

    高榕佑;阎朝秀;

    枪支类犯罪具有法益侵害的严重性,非法持有枪支罪中枪支认定的程度是具有法益侵害的关键因素。枪支认定的争议问题主要存在于规范与公众认知不一致、规则应用不协调、国外有益理论不适用三个层面,实务界和理论界现有的几种观点存在着片面解释的困境。以法解释学为基础,在内部视角下,枪支认定除自身具有杀伤性特征,还应在威慑公众和不法取得的语境下检视,并结合使用者的个人情况和枪支用途;外部视角则考虑法规范目的、一般公众认知、法律条文协调等因素。综合运用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立足法教义学全面分析枪支的实质危害性,适时完善本罪中枪支认定的法律规范。

    2023年05期 v.38;No.210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妨害安全驾驶罪的司法适用

    李哲;

    妨害安全驾驶罪的法益是集体法益中的秩序安全法益,并非个人法益论中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对该法益内涵的确定,能够有效促进该罪司法适用的规范化。进而结合该犯罪的构成要件,形成两种刑事入罪模式,对犯罪行为模式中的“行驶中”“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擅离职守”等构成要件要素的解读是准确司法适用该罪名的关键所在。从犯罪性质上来讲,基于“危及公共安全”的注意性构成要素理解,该罪属于准抽象危险犯。

    2023年05期 v.38;No.210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53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