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访问量:1182612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对政治忠诚的意识形态考察

    刘宝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规定了政治忠诚的形成机制及其作为理论形态的基本特征:在形成方式和内容上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在主体上是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统一;在构成要素上是知情意的统一。政治忠诚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它鲜明的阶级性和斗争性,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立场则决定了我们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以及思想和理论要求。与一定社会形态、观念上层建筑以及政党和阶级利益的内在相关性,决定了政治忠诚的具体性和实践性。在我国,讲政治忠诚首先是对党忠诚,并且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具有内在一致性。

    2023年06期 v.38;No.211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习近平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重要论述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岳爱武;李勇;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的重要论述。当下,学界对这些重要论述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产生背景、重要意义、科学内涵、主要特征、具体路径等方面,偏重于对论述文本的分析和解读,缺少深层次的梳理和挖掘。由此,在理论深度方面,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纵向挖掘习近平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和理论价值;在实践维度方面,则需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推动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落到实处;在范围广度方面,应开展习近平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党建等多方面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重要论述的横向研究。

    2023年06期 v.38;No.211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下载次数:40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中“明知”的判断理路

    王胜华;张星勋;

    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设立后,相关案件的发案量呈井喷式增长,一个重要原因便是2019年“两高”的司法解释对该罪的入罪要素“明知”提供了可实践的规范指引。然而,实践中司法人员对“明知”的理解存在教条主义、机械主义的倾向,对“明知”的说理存在含糊不清、语言不详的问题,对“明知”的推定存在依据单一、考量不足的缺陷。因此,有必要秉持刑法教义学的态度,对本罪“明知”的构成要件要素进行实质化限缩。对“明知”应从“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理路进行多元、综合判断,同时还要融入常识常理常情,充分考虑处罚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2023年06期 v.38;No.211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94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对抗性竞技体育伤害行为的正当化理据及其条件展开

    张健一;

    对抗性竞技体育比赛之所以容许(重大)伤害结果,从根本上讲是基于存在着“振兴体育”的优越利益。关于对抗性竞技体育伤害行为的正当化条件,现有学说莫衷一是,而造成理论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方法二元论的漠视。秉持价值规整事实的方法论逻辑,应当将(认识到)遵守特定类型的体育比赛规则作为对抗性竞技体育伤害行为的(主)客观正当化条件。当客观行为违背了比赛规则、对行为被评价为违规的事实有认识时,原则上不具备主观的正当化条件,除非竞技体育参与者对已经失效或尚未生效的比赛规则存在误认,且无法知晓即时有效的比赛规则或是根据裁判员之前做出的不违规判罚而实施相关行为的。

    2023年06期 v.38;No.211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捐赠诈骗财产损失的认定问题

    吴珂;

    捐赠诈骗是近年来高发的诈骗犯罪类型,尤其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平台发布慈善募捐信息进行诈骗的案件更是屡见不鲜。对于捐赠诈骗行为可否以诈骗罪论处,学界存在不同观点,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应要求被害人意识到自己的财产处分行为将产生财产损失的后果。因此,捐赠诈骗可罚性在于如何准确认定诈骗罪的财产损失。实践中发生的捐赠诈骗案件包括“对价型”和“非对价型”两类,需要分别讨论财产损失的认定标准和路径。在“非对价型”捐赠诈骗案件中,可直接采取“目的失败理论”认定财产损失;在“对价型”捐赠诈骗案件中,应采用梯次判断方法,进行双层次的检验,即首先进行对价关系的判断,当此关系不平衡时再进行客观目的的认定。

    2023年06期 v.38;No.211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检视与省思:补充侦查的“程序倒流”样态

    苏志远;

    补充侦查制度因其产生的“程序倒流”现象而在理论研究和实践适用中面临许多争议。通过对“程序倒流”现象的实践考察,可以发现补充侦查制度具有收集有罪、罪重或无罪、罪轻证据,以及补正、排除存在程序问题证据等重要作用。由此,“程序倒流”现象的合理性在于其可以发挥强化指控、发现错案和法律监督的功能。目前,补充侦查制度面临程序规定尚需细化、实践机制有待加强、案件评价体系亟需转变等问题。可以通过规范补充侦查工作机制、构建补充侦查协同模式和调整办案评价标准等措施,切实保障补充侦查制度的规范化、协同化和科学化适用。

    2023年06期 v.38;No.211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46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实践现状、价值检视与规则塑造

    赖隹文;

    对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现状进行梳理后可发现,司法实践通过泛化解释“其他方法”,实现了对非法获取的全闭环认定。可是,法秩序并不禁止一切形式的信息获取行为,因而应为合法获取信息预留适当空间。为平衡信息保护、发挥信息效益,有必要以同类解释等规则对有关司法认定展开价值检视。双重限定规则是精准认定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妥当路径,即先判断获取信息是否违反了前置法,包括形式的违法判断与实质的相当性判断;然后,再判断非法获取与先例条款是否具有同质性,包括行为方式的同质与行为对象的同质。双重限定规则属于实体法层面的限定,此外还应兼顾程序层面的限定,严格把握司法认定的证据标准,并从严限定刑事推定规则的运用。

    2023年06期 v.38;No.211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法律体系中近亲属范围的界定——兼评民法典第1045条

    徐和悦;王葆莳;

    我国现行法律对近亲属范围有多重界定,这种分别限定的模式不利于法律概念的明确和现实争议的解决。对此,是否需要进行统一界定,又应采取何种标准,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考虑到司法实践中经常需要当事人近亲属参与,且亲属法的私法属性和不同法律之间的兼容性,有关近亲属范围的法律规定必须统一。借鉴我国古代法律的相关规定,可从历史维度上加深对近亲属概念的理解;横向比较他国法律规定,则能在界定的方法和标准上获得启示。我国民法典对近亲属范围作出的界定,虽仍待完善,但应作为整个法律体系认定近亲属范围的基点,为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统一近亲属范围奠定基础。

    2023年06期 v.38;No.211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33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公安学研究

  • 认罪认罚案件中构建证据开示制度的设想

    李庆;王慧;刘焱;

    在刑事诉讼认罪认罚案件中构建证据开示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以及保证认罪认罚程序的正当性,进而提升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公信力。国内外对于证据开示均进行了探索,作为典型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英国和美国在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司法实践中成果显著。二战后,大陆法系国家日本、意大利等国发展成各具特色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我国的证据开示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法院为主导的探索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检察院为主的探索。在上述探索中,检察机关在诉前与被追诉人、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沟通,将与案件指控事实相关的证据进行简化集中展示,增强了被追诉人对认罪认罚结果的预测性;但是对于证据开示的范围、时间、主体、内容、开示方式等的有关规定,均不相同,这为我们的探索提供了有利借鉴。本文尝试在借鉴以上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认罪认罚案件中的证据开示制度进行一定的探索。

    2023年06期 v.38;No.211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下载次数:45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治安政策过程理论构建的思考

    张李斌;

    治安政策是治安学的核心内容。治安政策研究经历了置于刑事政策阶段、使用治安策略或治安战略阶段、使用治安政策阶段。基于治安政策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规律,结合中国治安政策实践,本文建构出治安政策过程理论,包括治安政策基础、治安政策制定、治安政策运行三个模块十四个方面内容。

    2023年06期 v.38;No.211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大数据时代假币犯罪治理难点及应对策略

    谢全发;吴茗晨;

    大数据时代,假币犯罪形势依然严峻,犯罪分子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为了有效地应对这种新型假币犯罪,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治理途径。首先,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假币犯罪的特点和危害,以及公安机关在打击这类犯罪时所遇到的困难。然后,利用大数据的应用优势,我们可以采取高端货币防伪技术、构建假币犯罪数据库、开发假币网上检测预警系统、创新反假币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来提高防范和打击假币犯罪的效能。

    2023年06期 v.38;No.211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4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据保护视野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刑事治理

    毛政;闫海;马松建;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非接触性的特点造成案件侦破难、取证难、审判难、追赃难的治理困境,需要从数据保护方面进行源头治理、综合治理,采取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宣传教育、落实互联网企业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责任、开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技术帮助行为的刑法治理等措施,建立具备预防、制止、惩罚三功能为一体的刑法治理体系。

    2023年06期 v.38;No.211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下载次数:3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警务创新论坛

  •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治理初探——以N市部分高校为例

    赵丰;

    随着我国互联网和通讯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电脑等及时通讯工具迅速普及,在方便大家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滋生了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高校师生作为互联网使用的活跃群体,学校内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必然呈高发态势,一系列恶性案件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由于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其内部电信网络诈骗发案也呈现出独有的特征,决定了其治理方式应有别于其他群体。文章通过对N市部分高校的调查,总结了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发案特征,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从师生个体、高校自身、公安机关、通信部门、金融机构五个主体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3年06期 v.38;No.211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智能化警犬技术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的应用

    陈舒;

    智能化警犬技术作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警务实战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阐述智能化警犬技术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的重要性,剖析智能化警犬技术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应用中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提出优化智能化警犬技术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的应用之对策建议。

    2023年06期 v.38;No.211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年龄掩码的跨年龄人脸识别

    刘博;王靖亚;

    人脸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产生显著的类内差异,从而导致一般人脸识别模型的性能下降。为了减少年龄变化引起的类内差异,提出了一种基于年龄掩码的跨年龄人脸识别方法 AM-FPN(Age Mask Feature Pyramid Network)。首先通过FPN模型中自底向上的方式提取年龄和身份的混合特征,并将空间注意力机制(Spatial Attention,SA)嵌入到横向连接处,通过自顶向下的方式提取出更具有代表性的年龄特征。然后提出一种高效的年龄掩码分解模块,剔除混合特征中的年龄特征,从而得到纯净的身份特征。最后引入跨年龄域对抗、年龄估计和人脸识别的多任务联合训练策略,增强模型泛化效果。在FGNET、C-ALFW和ECAF人脸老化基准数据集上的识别效果显著优于目前先进的跨年龄人脸识别算法,充分证明了AM-FPN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2023年06期 v.38;No.211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