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访问量:1182605

法学研究

  • “从一重罪处断”条款的罪数形态及适用规则

    李鑫;

    我国《刑法》及司法解释中存在大量的“从一重罪处断”条款,系一类带有鲜明本土化色彩的有关罪数形态的规定。传统刑法理论认为,“从一重罪处断”条款涵摄想象竞合犯、牵连犯、吸收犯等多种罪数形态。但是,通过教义学分析会发现,“从一重罪处断”条款不应当涵摄牵连犯和吸收犯,只能涵摄想象竞合犯。从形式意义上看,《刑法》分则中的“从一重罪处断”条款是想象竞合犯的规范表达方式;从实质意义上看,对想象竞合犯作并罚处理,会出现过度评价的问题。如果对想象竞合犯仅按一个重罪予以处罚会有评价不足之嫌,为了对其予以纠正,须在一重罪基础上从重处罚。所以,应将“从一重罪处断”修正为“从一重罪从重处断”。

    2025年01期 v.40;No.218 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论妨害安全驾驶罪中的“危及公共安全”

    雷英君;

    妨害安全驾驶罪的立法目的在于对既往错误司法实践的纠偏,以避免对妨害安全驾驶行为规制的罪刑不均衡问题,而非片面地扩大妨害安全驾驶行为的处罚范围。在法律属性方面,妨害安全驾驶罪中的“危及公共安全”不是注意规定而是构成要件要素,并且是构成要件结果要素而非行为要素。妨害安全驾驶罪的成立需达到危及公共安全的后果,对于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不宜按照犯罪处理。在表征的危险类型方面,妨害安全驾驶罪中的“危及公共安全”表征的是抽象危险,其危险程度较轻,无须达到具体危险对法益侵害的紧迫程度。同时,应对“危及公共安全”采取实质认定方式以合理限缩妨害安全驾驶罪的适用范围。

    2025年01期 v.40;No.218 1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3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中“重大损失”的刑法教义学分析

    宋昊原;廉睿;

    “致使公司、企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是民营企业内部人员构成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结果要素,直接关系到经济不法与经济犯罪的处罚界限。运用体系解释将“重大损失”等同于国有企业构成同一罪名的“非法获利”,难以体现《刑法》对民营企业的实质平等保护。“重大损失”应根据本罪法益,解释为背信行为造成的整体性财产损失,包括现实损失与预期损失。其中,预期损失必须达到相对确定的程度,具体表现为法律或现实可实现,并以合同、交易声明等材料加以证明。应当把握“重大损失”的市场性这一根本特征,采用综合性市场标准,在竞业企业获利的基础上,结合市场交易的行业利润率综合认定利益损失。在具体数额方面,“重大损失”应内部分级,参照前款“非法获利”二倍标准执行,以直接损失达20万元为立案标准、100万元为法定刑升格条件。

    2025年01期 v.40;No.218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论行政复议中检察职能之运行

    邢鸿飞;王若瑶;

    行政复议自身公信力不足呼唤外部监督机制介入,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定监督机关,将其职能引入行政复议中运行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尽管现有政策文件导向和具体实践做法已使得该制度初具雏形,但其成效的充分发挥仍缺乏对制度本身价值和建构的进一步挖掘和完善。从合法的正当性、现实需要的必要性和专业能力的可行性等方面充分论证行政复议中检察职能运行的合理性,以行使法律监督权为基点明确行政复议中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检察职能运行的基本原则,并从范围、方式和程序三方面规范行政复议中检察权的运行,从而为检察权介入行政复议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2025年01期 v.40;No.218 4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制度的困境与完善

    王启辉;陈奇;

    生态环境修复责任作为一种新型责任承担方式,旨在通过全面恢复受损环境的功能和状态,实现生态系统的有效治理。当前,我国在《民法典》《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框架下已初步构建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制度,但实践中仍面临诸多困境,主要包括:修复方案制定主体缺乏统一确定程序、资金管理主体不明、第三方机构代为修复规则缺失,以及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生态环境修复的实际效果,亟需系统性制度优化。为此,应以生态环境有效修复为核心目标,构建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修复方案为目标建立生态环境修复方案制定主体的确定规则、以公益性基金会为主体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生态环境修复资金管理制度、以实现受损生态环境修复为宗旨制定第三方机构代为修复规则,并建立全过程多元监督机制。通过上述制度完善,确保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落实,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高质量恢复与长效治理。

    2025年01期 v.40;No.218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公安学研究

  • 高空抛坠物致害纠纷的公安机关调查辨正

    李浩;

    《民法典》第1254条对高空抛坠物致害纠纷的公安机关调查作出了规定。目前,学界对公安机关调查性质的界定主要有四种学说,包括“调查义务说”“侵权调查权说”“行政调查权说”以及“刑事侦查权说”,但均难获普遍支持。通过分析刑事诉讼法立案程序中的审查环节可知,承认调查核实作为立案审查的一项内容,进而将高空抛坠物致害纠纷的公安机关调查一体化界定为包括立案审查中调查核实与刑事侦查在内的刑事调查权,更符合《民法典》立法目的和治理高空抛坠物的实际。

    2025年01期 v.40;No.218 5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少捕慎诉慎押”视角下审前羁押的困境与对策

    秦坤;李吉明;

    当前,审前羁押仍然存在期限较长、适用比例高、权利救济渠道不畅等问题,其背后成因多样且繁杂。“少捕慎诉慎押”体现了司法理念革新,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标志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通过解构“少捕慎诉慎押”的时代背景和内涵,能够更好地理解政策价值、把握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再以实证研究方式总结审前羁押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缘由,有助于对症下药,从多个维度破解审前羁押困境,从而确保“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制度贯彻落实,实现打击犯罪和人权保障价值的耦合。

    2025年01期 v.40;No.218 6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逮捕替代措施数字化革新的探索与前瞻

    陶泽宇;张栋;

    逮捕替代措施适用率低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以数字技术赋能非羁押监管场景,通过增强监管有效性提高“社会危险性”容纳度,进而扩大逮捕替代措施的适用。当前,非羁押监管数字化革新已形成“非羁码”“云报告平台”等成果,其在提高监管效果、提升人权保障能力的同时,也面临合法权利被干预等多种风险。为进一步优化适用,应当在厘清非羁押数字化监管手段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明确其法律依据,确立以“社会危险性”为核心的适用标准,构建分层联动的监管体系,设置阶梯状制裁处罚措施,并完善被监管人的权利保障。

    2025年01期 v.40;No.218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对电信网络诈骗涉案财物处置程序问题的检讨

    樊王义;

    我国刑事诉讼体系具有“重人轻物”的传统,涉案财物处置长期以来存在结构性缺陷。为应对电信网络诈骗中资金快进快出、分散洗白的情况,司法机关作出了紧急止付、快速冻结、先期返还等机制创新,但也将涉案财物处置的程序性问题进一步放大。目前,电信网络诈骗涉案财物诉前处置由公安机关决定并执行,引发了对处置程序的司法控制薄弱、第三人诉权保障阙如等问题,并面临侦查权侵蚀审判权的质疑。从比较法的视角看,应加强对涉案财物处置的司法审查,突出诉讼化改造,以“令状主义+紧急处置事后诉讼化救济”为体系,强化有关“对物的强制措施”和先期返还的程序控制,且宜由检察机关主导电信网络诈骗涉案财物的处置。

    2025年01期 v.40;No.218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大数据预测警务的序变更迭、问题审思与规制路径

    张鼎;陈刚;

    基于大数据的预测警务大致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在促进侦查破案效能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数据完整性与有效性存疑、算法歧视与算法黑箱风险、侦查措施运用与数据获取边界难题等。为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有必要从数据安全、技术赋能、法律保障等方面逐步实现全方位治理,并通过优化数据采集管理,加强算法公开与监督,完善法律保障制度,实现大数据预测警务的良性发展。

    2025年01期 v.40;No.218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数据赋能下的预测性侦查风险及其法律规制

    张裕婷;刘红岩;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赋能侦查实践,侦查机关的工作效能得到极大提升。预测性侦查模式的兴起使侦查人员摆脱了特定场域的时空限制。但因受制于算法技术的两面性,预测性侦查也面临着与正当程序发生冲突、个人隐私泄露以及算法歧视等风险。为此,应从立法上突破传统法律框架,进一步完善预测性侦查程序的正当性保障机制,确认预测性侦查的启动标准和程序,并通过对算法的规制构建匿名化的个人隐私保护机制。此外,侦查主体还应适度披露算法决策,提高科学研判能力,不断增强决策透明化和公信力。

    2025年01期 v.40;No.218 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犯罪治理研究

  • 养老诈骗犯罪心理诱导机制及被害预防策略

    陈怀韬;郑岩;

    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以老年人群体为目标的诈骗犯罪在经济犯罪领域呈高发态势,严重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损害老年人身心健康。通过对135起样本案例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养老诈骗在心理诱导流程上存在共性,均通过建立信任、制造需求、提供方案以及加深信任的方式操纵老年被害人心理,从而达到诈骗老年人财物的目的。基于老年人自身身体机能老化、未能充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家庭关爱不足、养老产业发展无序等现实状况,结合养老诈骗犯罪心理诱导模型提出了养老诈骗犯罪预防策略,完善法律体系与监护制度、强化养老市场源头治理、给予老年人充分情感支持、筑牢老年人信息安全屏障,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提升老年人识别诈骗手段的能力。

    2025年01期 v.40;No.218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下载本期数据